又到年末聚餐旺季,大大小小的飯局接踵而來,而最受歡迎的餐廳必定包括酒店自助餐、日式火鍋刺身放題等等,一大班人吃得盡興又有氣氛。不過美食當前,也要懂得「揀飲擇食」,以免引發病毒性肝炎感染危機!
哪些病毒性肝炎可從飲食感染?
首先,肝炎可根據它的成因分為兩大類,包括: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。顧名思義,前者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,後者不然。
而提及病毒性肝炎,一般人會聯想起最常見的乙型肝炎,其實甲型與戊型肝炎同樣值得關注,這兩類肝炎病毒容易透過飲食而受感染,特別是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,如蠔、蜆、貽貝和扇貝等貝類水產感染風險較高。因此平時喜歡吃火鍋的朋友切記徹底煮熟食物,生蠔、刺身等生冷食物也不宜食用過多,或是盡量選擇衛生情況較佳的餐廳進食,減少感染風險。
【立即了解: LIVER DEFENCE 護肝勇士(富含優質SAM-e成分)】
進食生蠔、刺身等生冷食物容易增加甲型肝炎感染風險。
甲型肝炎感染率較高
至於甲型肝炎有多普遍?根據衛生署2020-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,在15至84歲的人群中,整體甲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率為58.7%,即代表過去曾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,或者是通過接種甲型肝炎疫苗獲得免疫力。惟受訪者當中只有約5.7%稱曾接種甲型疫苗,可見曾受甲型肝炎感染的比例相當高!
甲型肝炎的潛伏期一般為2至6個星期,可透過接觸受污染的水、食物或糞便,或與受感染病人有親密接觸而受到感染。幸而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康復,並可獲終生免疫。
戊型肝炎可引起慢性肝病
再説戊型肝炎,潛伏期一般為2星期至2個月,同樣可透過接觸受污染的水、食物或糞便而受感染。雖然近年本港獲呈報的戊型肝炎感染個案每年少於一百宗,相對沒那麼普遍,且大部分患者治療後都能完全康復。惟少部分免疫力低的人士,例如長期病患、慢性肝病患者等患病後有機會演變為慢性肝炎;孕婦受感染後更有機會出現急性肝衰竭、流產等風險,嚴重可致死亡。由於戊型肝炎目前暫無預防疫苗可供接種,日常生活中必需加强個人、飲食和環境衛生,減少患病機會。
值得注意,患上病毒性肝炎可能出現疲倦、食慾不振、噁心嘔吐、眼白變黃及茶色小便等相關病徵,如有懷疑,應儘早求診!
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,有助減少病毒性肝炎感染風險。
如何減少甲型肝炎與戊型肝炎患病風險?
- 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:勤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,特別是在用餐前和如廁後;避免共用個人用品如牙刷、毛巾等,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。
- 注意飲食安全:確保飲用水安全,最好飲用經消毒及徹底煮沸的水;食用熟食,避免生食或不潔的食物,尤其是海鮮和街邊小吃。
- 接種相關疫苗:接種疫苗是預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方法。
提提大家,美食當前也要適可而止,除了要慎防病毒感染引發的肝炎外,也要盡量避免高脂飲食及減少飲酒,以防患上脂肪肝,甚至引發脂肪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炎。
部分參考資料:衛生署
撰文:Tiffan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