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在香港,我們早已習慣高昂的生活開支。無論是中環商業區一份動輒過百港元的午餐,還是足以耗盡畢生積蓄的房產,香港的高消費水平早已聞名於世。因此,在籌備挪威旅程之際,儘管聽聞「北歐物價極高」的忠告,心中仍不免存有一絲自信,認為憑藉在香港的「歷練」,應當能夠從容應對。然而,當真正踏足挪威後,這個風景如畫的國度,顛覆了我對「昂貴」的既有認知。
一杯咖啡引發的衝擊
旅途之中,走進咖啡店稍作歇息,是再尋常不過的享受。在奧斯陸一個尋常的街角,我點了一杯鮮奶咖啡與一件肉桂卷,結帳時的金額為145挪威克朗(NOK),折合約港幣$110。在香港,即便是在裝潢精緻的咖啡店,同等的消費也只是港幣$70至$95。這僅僅是一個普通的下午茶,卻已然預示了此行的高昂預算。

「巨無霸指數」挪威排行第二
以跨國連鎖快餐「麥當勞」來衡量異地物價,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之一。而根據英國《經濟學人》2024年更新的「巨無霸指數(Big Mac index)」,瑞士毫無懸念以8.07美元(即約62.9港元)的售價穩坐榜首,而挪威亦以6.77美元(即約52.65港元)位列第三位。至於香港,巨無霸售價僅為3.01美元(約23.5港元)。
同樣地,被視為節儉旅途良伴的便利店,其商品價格亦不親民:一樽支裝可樂約需35克朗(約27港元),一份簡單的三明治則需80克朗(約60港元)。期望如在香港般以便利店的快餐填飽肚皮,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想法。
至於我在旅途中的一次酒店客房服務體驗,開銷更是不菲,一個最基本的薄餅款式「瑪格麗特薄餅」 (Margherita Pizza)與一樽啤酒,已承惠400克朗,相當於接近$300多港元。

高物價背後的社會結構
究其原因,挪威的高物價根植於其獨特的社會經濟模式。這是一個高收入、高稅收、高福利的國家。其極高的最低工資標準,確保了基層勞動者亦有可觀的收入,而高昂的人力成本,則直接轉嫁至所有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上。高稅收是用以支撐整個社會完善的福利體系,包括免費教育、全民醫療及養老保障。對於月入數萬克朗的當地居民而言,這樣的物價或許合乎邏輯;但對於手持港元換算消費的旅客來說,固然「大受衝擊」。
旅居挪威的應對策略
總結本次旅途經驗,若要控制成本「窮遊」挪威,可掌握以下精明貼士:
- 善用超市,親自下廚:連鎖平價超市如REMA 1000、Kiwi是旅途中重要的補給站。選擇附設廚房的住宿,自行採購食材烹飪,是控制開銷的有效方法。
- 效仿在地文化,自備午餐:學習挪威人準備「Matpakke」(即盒裝或袋裝午餐)的習慣,通常是簡單的三明治,足以應付日間的能量所需。
- 飲用自來水:挪威水質優良,可直接飲用。隨身攜帶水瓶,便能節省購買瓶裝水的開銷。
- 擁抱免費的自然景觀:挪威最引以為傲的天然資產——峽灣、雪山及森林等,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。將預算投入到交通與住宿,以換取親近這些世界級自然奇觀的機會,是此行最明智的投資。
挪威的物價是否高昂?答案是肯定的。若單純以金錢衡量,這趟旅程的許多消費或許並不便宜。然而,旅行的價值,又豈能僅以金錢的絕對數值來定義?當你站在懸崖之上俯瞰峽灣的壯闊,或在夜幕之下仰望極光的舞動,所有關於物價的計較似乎都變得微不足道。
撰文:Tiffany